怀璧之罪的故事?
一、怀璧之罪的故事?
故事如下:
虞公是春秋时代虞国的国君,他有个弟弟叫虞叔。
有一天,虞公听说弟弟虞叔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便带着随从来到虞叔家。“听说弟弟得到一块宝玉,哥哥特地前来祝贺!”虞公一进门就直奔主题,笑盈盈地对虞叔说,“不知弟弟能不能拿出宝玉,让哥哥也欣赏欣赏呀?”
当国君的哥哥要看看宝玉,虞叔怎么敢不答应呢?他赶紧走进卧室,小心翼翼地捧出装有宝玉的盒子,呈到虞公面前。虞公把宝玉拿在手上细细观赏,不时地赞叹道:“真是美玉啊!”看着虞公垂涎三尺的样子,虞叔心里直打鼓,生怕虞公向自己索要宝玉。
果然,虞公看完宝玉后,就挤出一脸笑容对虞叔说:“弟弟啊,哥哥还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宝玉,你能不能把它借给我欣赏几天啊?”
虞公说是借几天,其实就是想把宝玉据为己有。虞叔非常为难,支支吾吾地说:“这块宝玉我也是刚得到不久,所以……我想……”虞公见虞叔不肯献出宝玉,非常生气,站起身就走了。
虞公走后,虞叔就后悔了。他想:“俗话说得好,一个人本来没有罪,但如果他藏有价值连城的宝玉,就会招来祸害。虞公向我索要宝玉,我又何必贪留这块宝玉而招来祸害呢?”虞叔越想越怕,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宝玉去献给了虞公。
献出宝玉后,虞叔以为这下可以过上清静日子了,心情也轻松了许多。不料,虞公得到宝玉后仍不满足,又派人来找虞叔,说听说虞叔还有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希望虞叔能把宝剑也献给他。
虞叔听了气愤不已,对身边的人说:“虞公的索取没有停止的时候,因为他不知满足。他这样贪得无厌,即使我毫无原则地把自己所有的财宝都送给他,也不可能满足他。一旦满足不了他,他肯定就会加害于我。与其等到祸事临头,倒不如先发制人,保护自己。”
于是,虞叔趁虞公不备,起兵攻打虞公。虞公被虞叔打败后,逃到了共池避难。
“怀璧其罪”原义是因为藏有宝玉而招来杀身之罪(璧:美玉),后比喻因有才能而遭人嫉妒和陷害。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宾语,也作谓语、定语。
二、怀璧夜行完结没?
小说《怀璧夜行》还没有完结,更新至107章。
简介:
架空古言,悬疑武侠。(言情,女主:周小山)
晏听潮一开始看周小山就像看一只小猴,机灵活泼挺有趣,后来发现,自己才是被当猴耍的那个。
怕苦怕累,躺平数钱的绝世高手 X 天生无痛感易容大佬,狗腿戏精。
三、怀璧其玉的意思?
怀璧其玉不是成语。正确的只有 怀璧其罪,它的拼音是 huái bì qí zuì,这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十年》。
它的本义是因为藏有宝玉而招来杀身之罪,后来是比喻因有才能而遭人嫉妒和陷害。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宾语,也作谓语、定语
四、君子怀璧小说讲了什么?
1.
《君子怀璧》主要讲述落魄的大家闺秀与年轻有为的大理寺卿携手探案,侦破离奇杀人案背后真相的故事。 主要讲述受福星爷托梦指引的七岁女主有了家,有了依靠,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故事,作品是五万字的小短篇,女主没有感情线,如果有的话,应该会和王府的二公子青梅竹马长大。主要是温馨的生活日常,女主自带小福星光环,能用预知梦帮助养父母解决危机,顺便为他们的爱情助攻一番。 养父母是和亲公主和藩地王爷,性格清冷为人理智的公主总担忧王爷会谋反,不肯与他交心。看似野心勃勃的王爷则化身恋爱脑,温柔守护,为了公主他心甘情愿俯首称臣,整个剧情线暖萌有爱,一口气炫完真的好过瘾。
2.
《君子怀璧》内容介绍 女主代替孪生姐姐嫁给镇抚使男主后,与其从表面夫妻到心心相印的故事。
五、匹夫有责,怀璧有过?
不是,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典故出自《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意思是,“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还有通俗一点点,就是“财不可外露”。有钱的,被强调惦记;有才能的遭人妒忌陷害。所以财富要藏起来,才能不能过早外露,除非,你已在其位。
六、蜉蝣无罪怀璧其罪?
这句话的原文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出自《左传·桓公十年》,意思是:百姓本来没有罪,却因身藏璧玉而获罪,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因为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原文: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译文: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不久虞叔为此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
七、“君子无罪,怀璧其.出自哪里?
一、君子无罪,怀璧自罪。出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
二、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三、该词的意思是: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八、怀璧其玉是成语吗?
怀璧其玉不是成语。正确的只有 怀璧其罪,它的拼音是 huái bì qí zuì,这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十年》。
它的本义是因为藏有宝玉而招来杀身之罪,后来是比喻因有才能而遭人嫉妒和陷害。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宾语,也作谓语、定语。
九、怀璧之祸什么意思?
1 怀璧之祸是指因为对某些贵重物品的过于珍视而导致的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2 谚语源自中国古代故事,传说有一位官员因为非常珍视皇帝赐予他的璧玉,不肯把它交给部下保管,最终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璧玉,丢失后还因为不敢向皇帝报告而被罚。3 这个谚语提醒我们在对待珍贵物品时应该谨慎而不要过于执着,以免因小失大。
十、怀璧其罪的典故?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其基本意思是,一个人本没有罪,因为身藏璧玉而获罪。在春秋以前,玉器的使用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普通百姓不能私藏宝玉,如果一个普通百姓身上带了一块作为礼器的璧玉,那就可以推断他非抢即盗。由此引申,比喻一个人因为有才能、有理想、有德行而无端受到加害。
虞国是春秋时期一个很小的姬姓诸侯,与周天子的同宗,地位很高。
虞国公的弟弟虞叔有一块美玉,虞国公听说之后,就向弟弟索取,想据为己有。可是,虞叔自己也很喜欢那块美玉,舍不得,就没有献出去。
可是,过了不久虞叔就后悔了,他说:“周朝有句谚语:‘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留着这块美玉有什么用,难道留着它招灾惹祸吗?”于是就把那块玉献给了哥哥虞国公。
在我们今天看来,虞叔的做法很聪明,一块玉无论多么完美,总归是身外之物,与其留着惹事,不如把它送出去。
可是,那位虞国公有点不够档次,人品极其贪婪,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觉得什么好东西都该归他才合适。虞国公得到了的虞叔的美玉,又看中了虞叔的宝剑,让虞叔把宝剑也送给他。
虽然,虞国公是一国之君,又是哥哥,春秋时代还没有完全丧失长幼尊卑的礼制,但是,兄友才能弟恭,像虞国公这样贪得无厌,欲壑难平,一点没有哥哥的样子,更没有君主的风度,虞叔也就很难再把哥哥,不把他当哥哥,也就不能维持君臣关系了。虞叔愤愤不平地说:“你如此贪得无厌了,今天要宝玉,明天要宝剑,早晚有一天会直接要了我的性命,我还是先下手为强吧。”于是虞叔就起兵政变,把虞国公赶出了都城。